历史

10 文章

阿科罗提利遗址:解开远古秘密的钥匙

如你所知,网络威胁格局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卡巴斯基实验室作为一家网络安全公司,网络安全永远是我们头等考虑的大事—如今我们面临的全新威胁是古代文明从未遇到过的。政府知道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疏散民众,同时科学家也会预测火山爆发,但人类却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发明出各种破坏他人和自己的攻击方法。

针对SIM卡的”克隆攻击”

说到SIM卡的安全漏洞问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SIM卡克隆”。在这里,所谓”克隆”就是将一张SIM卡的内容读取,然后重新写到另一张SIM卡的内存中。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从硬件的角度看,SIM卡只是一张普通的智能卡,和其它所处可见的廉价普通芯片并无太大区别。

SIM卡的历史演变过程

手机只有插入SIM卡(客户识别模块)才能正常通讯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手机中插入/拔出SIM卡,因此更换起来相当方便,但要知道SIM卡的历史可要远短于手机出现的历史。历史上的第一代手机仅支持’嵌入式’通讯标准:入网参数被硬编码到手机终端内存中。

互联网的鼻祖-电报:信息时代的开始

电报是第一种实现即时数据传输的技术,同时电报机也是有史以来首次采用电子信号传输数据的设备。电报的黄金时代,人们到底解决了哪些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电报在当时的普及,到底帮助人类创造那些通信奇迹?其中到底又有哪些方法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五部并未”真正解密”的书和电影

密码元素常常运用于许多推理、间谍和冒险题材的故事、小说及电影中。一般来说,无论是此类题材的小说作者还是电影制片人对于如何破译密码的具体细节往往一笔带过甚至完全省略,取而代之的则是剧中主人公的突发灵感,才最终破译了密码。这些灵感最终为主人公成功破译密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密码破译方法的大篇幅描述无论是在小说故事还是电影中都非常少见,为此我们为读者们精心收集那些有趣且罕见的详细描述密码破译方法的电影和小说。

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安全:理查德· 佐尔格与书本加密

所谓的”书本密码“历来受到谍战小说和侦探小说作家的青眯,他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书中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情形,但却常常忽视了真正的核心技术概念。之所以这些小说中时常会出现有关书本密码的情节,原因在于这是读者所能理解的最简单的一种加密方法。就其本身而言,书本加密似乎并非是一种虚构出来的加密系统,且与将对应序列号代替字母的加密方很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安全:破译Enigma密码机

我们都曾听说过被称为”Enigma”的德国密码机,这很大程度上因为有关它的传奇故事被写成了小说并搬上了大银幕–讲述”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二战期间破译德国Enigma密码机的电影-《模仿游戏》最近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爱心软件:五大有益的病毒程序

现如今,网络战争和网络黑手党四处横行,很难回想起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程序还只是研究项目或恶作剧的时代了。那时候,写恶意软件没有利益驱动,也并不是每位病毒创建者都心怀恶意。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程序员会孜孜不倦地探索编写”有用”病毒的可能性,或者尝试将编写的病毒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病毒甚至能够清除危险的恶意软件,或优化计算机资源。下面让我们看看过往五大最知名的”爱心软件”(与恶意软件相对)病毒。 5. Creeper(1971年) 已知的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你想的一样,这种病毒是无害的。它被命名为Creeper,出现在1971年,是由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一名雇员所编写的。这种原始的蠕虫病毒可查找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当时这种病毒传播是小范围的局部事件,它在计算机之间移动的同时会进行自我复制,并显示”我是Creeper,有本事来抓我呀!”一旦Creeper在计算机中发现已有一个Creeper,就会跳过该计算机,继续寻找下一台计算机。它不会对计算机系统本身造成任何损害。 4. Stoned(1988年) Stoned是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病毒,它的主要用途是向用户发送消息。1998年在新西兰首次检测到此病毒。这是一种引导病毒,修改的是软盘的引导扇区,而不是可执行文件。和Creeper一样,它也不会给计算机造成任何损害。它只是在计算机引导期间在屏幕上显示一则消息:”你的计算机石化啦!”。有些采样中还包含更加具体的行动口号:”大麻使用合法化”。看样子,这一病毒传递的消息到2013才最终达到了要求的目的(大麻合法化纳入美国政策)。 3. HPS(1997年) “恶作剧病毒”的头衔一直牢牢把持在HPS手中,这是一种专门针对Windows 98操作系统开发的程序,但事实上在此系统发布之前,HPS就已经散播了好几个月了。关于此病毒离奇的一点是它只在每周六发作:一周一次发作时,它会将计算机中所有未压缩的位图对象全部翻转。通常这会导致Windows重启和关闭以镜像状态显示的图像。 2. Cruncher(1993年) Cruncher是九十年代的一种典型驻留型文件病毒。它会感染可执行文件,并使用算法(窃自当时流行的DIET实用程序)来压缩数据并对被感染文件打包,这样被感染文件的长度会比原始文件短,但功能并不受影响。这种病毒帮助用户释放硬盘空间。 1. Welchia aka Nachi(2003年) Welchia病毒是”最有助益的蠕虫病毒”竞赛中实力强劲的竞争选手。2003年,当时个人防火墙和定期软件更新还并不常见,因此计算机只要接入网线就很可能会感染上病毒。原因在于Windows网络相关组件中有严重漏洞,能被无数网络蠕虫病毒加以利用。其中散播最广的此类恶意软件是Lovesan(即aka Blaster),这种病毒能设法使某些公司的整个网络陷入瘫痪。Welchia利用的漏洞正与Lovesan的相同,但它的下一步操作却极出人意料,它会检查处理器内存中是否有Blaster病毒。若是检测到该病毒,则会使其停止运行,并从磁盘上删除整个恶意文件。但Welchia的善意之举还没完:删除恶意软件后,这个”善良”的病毒会检查系统中是否有更新可为该漏洞打补丁,然后该蠕虫病毒会渗透到系统中。如果没有发现系统中有这样的更新,它会启动从制造商网站进行下载。完成这一系列行动之后,Welchia会自行销毁。 如今,几乎所有的病毒在编写时只有一个目的:盗取资金或保密数据 千万别误解了我的意思,即便是无害或”有用”的病毒也不应该出现在你的计算机里。它们可能会因编程错误危害计算机,而这种错误可能编写病毒的程序员本身都无法修复。甚至功能单纯的程序也会对计算机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占用计算机资源。但如今”非恶意软件”概念本身与此无关。 “如今,几乎所有的病毒在编写时只有一个目的:盗取资金或保密数据。”卡巴斯基实验室全球研究与分析组首席安全专家Alexander Gostev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