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安全专家还是时事评论员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机票”晒”到网上。许多人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有些人则对这一警告视而不见。为此,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尤其是Instagram上看到不少人晒出的机票照片。只需搜索”机票”两字就能找出一大堆这样的晒图。
不建议这么做的原因?
这些晒图的问题在于:”晒出”的门票都还未使用,而且上面的条形码和编号未做模糊处理。不法分子完全可以从照片里复制相关信息然后伪造出一张一模一样的门票—转售或直接冒名使用。
机票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喜欢恶作剧的人虽然不会将你的座位占为己有,但却可能毁掉你的行程 —给你预定最差的座位甚至取消你的回程机票。实施欺诈的所有必要信息均打印在你的机票上,因此千万不要”晒”自己的机票,不这么做就对了。
真有那么严重吗?
你还记得一名叫Chantelle的澳大利亚女士在墨尔本杯赛马比赛上赢得825美元奖金?她就因为”晒出”自己的奖券而损失了所有奖金。
几乎每一场大型活动都会引起网络犯罪分子的注意。去年英国公民因门票诈骗而损失的金额达到520万英镑,而今年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类似于2016年橄榄球世界杯和2016年欧锦赛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可以说是”门票诈骗”的重灾区。演唱会和节日庆祝活动则紧随其后。
票务服务通常明文规定任何一名购票者都不得将门票数据提供给第三方。而在网上”晒”门票就等同于将自己的资料与能看到图片的任何人共享。如果你这么做了,那就不要怪票务服务了—既然你忽视他们的明文规定并将你的机票与陌生人共享,那他们也无能为力了。
此外,窃贼也能通过晒出的机票知道你离家的时间和日期。
既然门票那么容易伪造,为何还要在每张票上印名字呢?
一旦有人在网上”晒”自己的门票,接下来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无论是持有从私人手中买的伪造票、原始票还是黄牛票都可能无法进场–原因很简单,有人持”同一张票”在他们之前进场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有,大型活动主办方通常还会在入口处检查观众的身份证件—有点类似于双因素认证。但现实中,这一方法也问题不少。
首先,如果严格执行门票和身份证上的名字必须匹配的规定,那会让很多从他人手中购票的观众恼羞成怒。其次,这在实际运用中根本行不通。如果有数百名观众的话,工作人员的确可以逐一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件和门票上名字是否匹配,但平均到每名观众头上花的时间不会太多。想象如果观众人数达到3万人—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件和门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演唱会迟迟无法开始的原因是外面根本看不到尽头的队伍。没有人希望因为严格的安保措施而错过演唱会的开场。
此外,在人群拥挤的大型公开活动中携带驾照、护照或其他身份证件本身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小偷们可以在人群中随心所欲地偷走这些重要证件。另一方面,演唱会主办方还需采取补救措施:额外给受害人安排些座位—甚至是比他们原先购买的座位更好。但这一办法也有缺陷。有些人会滥用这一补救方案:首先将门票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先持票进场,然后再要求活动主办方给自己额外增加座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检票员都将那些持有已使用过门票的人当做骗子。
可惜,目前还没有应对这一问题的万能解决方案—看来发明新的门票识别系统势在必行。但在这之前,还应保持警惕态度,千万不要在网上”晒”门票和文件。
有什么安全”晒”门票的方法吗?
的确有那么一个不算太安全的方法。但在你坚持”晒”门票之前,需要知道如何隐藏一些关键信息。为此,你必须熟悉条形码的构造及其工作方式。
目前有两种条形码,1D条形码用于编码少量信息,而2D条形码则用于存储大量数据。
1D条形码基于二进制代码编写而成。说起来有那么点复杂:每个十进制数字由7条竖线组成,有白色也有黑色。有时候黑线之间并不用白线分隔,因此显得黑线特别粗。条形码的最后部分通常表示检验数位,用来确认读数精度。无论是电影票、演唱会门票还是机票都印有多个检验数位,以确认条形码中提供的数据。
毕竟,我们并不建议在机票(门票)使用前”晒”出来,就算你对条形码进行了模糊处理—拥有社交工程经验的犯罪分子完全可以采用各种手段,诱使你或你周围的人泄露出重要的信息。如果你非常希望与他人分享你的喜悦,其实可以很简单地写上一句:”大家好!我要去看黑色安息日乐队的告别演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