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能让孩子暴露在黑客攻击的危险之下

每一名做家长的都着实不易。无论是育儿和教育问题,还是孩子的健康饮食和屏幕时间,几乎每一件事能让家长省心的。因此有些家长不禁反思: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再徒增烦恼是否真有必要。我们强烈要求各位家长下定决心采取各种网络安全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如此,不仅对能为家长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同样还极大有利于孩子的在线安全。

每一名做家长的都着实不易。无论是育儿和教育问题,还是孩子的健康饮食和屏幕时间,几乎每一件事能让家长省心的。因此有些家长不禁反思: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再徒增烦恼是否真有必要。

为此许多家长开始着手寻找更加便利的方法,任何能节省时间或提高便利性的都不放过。类似于通过Netflix在线看片、从亚马逊网购或晚餐叫外卖都是不少家长的’惯用手法’。

然而,这些应用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世界,许多智能设备都能成为家长生活中的好帮手,比如:婴儿监视器、孩子平板电脑和芭比娃娃,或帮助家长监视自家’小淘气’的安全,或让他们安心玩耍而’别无他念’。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略显浮躁的世界,家长们往往只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我孩子会喜欢这个吗?”,而不是”这个东西是否安全?”但有时一味追求方便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危险。

对于有些人黑客入侵婴儿监视器的行为,我个人十分憎恶。似乎每过3-6个月时间,就会有无聊的人故意打扰一些家庭和孩子原本平静的生活。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也完全无利可图;但却会给受害家庭带来烦恼。

尽管这样的事情是任何家长都不愿遇到的,且常容易让旁观者心生怜悯,但也反过来起到警示作用:所有家长都应对连接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担起责任。此外,对于孩子接触的所有联网设备,家长也应格外警惕。

除了上文提到的婴儿监视器遭黑客入侵这样的可怕事情外,一旦自己孩子常接触的物联网设备遭黑客入侵,产生的后果也同样不堪设想:孩子个人身份被盗、被不法分子偷偷跟踪甚至被敲诈勒索等。

因此,我们强烈要求各位家长下定决心采取各种网络安全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如此,不仅对能为家长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同样还极大有利于孩子的在线安全。

孩子是否真的需要互联网?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在我的孩提时代互联网还只停留在”科学幻想”。我想许多家长也都是成年后再开始接触互联网。因此我常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是否就真的需要互联网,他们离开互联网就什么都干不了吗?

很多时候,我实在想不出将玩具与手机、平板电脑或互联网联网的原因。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或认为玩具联网很有必要的话,请仔细阅读有关访问权限,并了解玩具制造商对你和你孩子收集的个人信息中,哪些对他们而言相当重要。说老实话,是否真有必要将你孩子的GPS坐标或就读学校信息与商家分享?

你的家庭网络真的安全吗?

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那时完全不同。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因此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互联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紧密。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广告,大肆宣传家庭网络安全服务,或为你的家庭宽带提供增值服务。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家能安全上网。但不幸的是,我们常会忽略对所有含个人数据联网设备的安全保护,尽管这些数据对于网络犯罪分子而言,要比60寸大彩电或你精心收藏的各种运动纪念品来得更加”贵重”。

但至少,应对无线路由器设置密码保护,并在联网设备上运行反病毒软件。卡巴斯基安全软件就能广泛适用于各种联网设备。

好好想想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平平安安是我们作为家长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向对待自己隐私一样,对孩子的个人隐私也需’严防死守’。

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的个人身份被盗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甚至10年)才能”显出效果”,因为众所周知未成年是不能进行任何信用交易。家长理所当然应为孩子添置各种他们所需的物品。

考虑到这一点,各位家长真应该好好斟酌哪些数据可以和商家共享。一旦孩子的玩具或账户要求填入重要信息,绝对需三思而行:

尽可能少地分享孩子的个人信息。世界上没有一条法律规定你必须将重要个人数据与玩具制造商甚至医生分享。

编造假的个人数据。如果你不想让商家对你孩子资料了如指掌的话,不妨为孩子编造假的生日、性别和其他各类个人信息。不少营销商会将个人资料用于出售获利,我们不应让他们轻易得逞。

使用家长自己的个人信息。没有一条硬性规定要求孩子的用户账号必须填写本人资料。我孩子的至少有三个账号是用我的个人资料注册。

维护网络安全和精通互联网知识绝非”一蹴而就”。而更难的是,除了你自己以外,还需要带着孩子共同成长。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家长,当然能知道你们生活中需要操心的事情在太多。没关系,做个深呼吸—你们一定能成功。如果需要满满正能量或想给自己点鼓励的话,务必将以下视频添加收藏。

你的Instagram账户是否安全?

Instagram的流行程度已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上月我们同事在Threatpost网站上刊登的一篇博文在安全研究专家引起了不少争论,里面提到的一个bug已被报告给了Facebook有奖捉虫计划(Bug Bounty Program)。为此,我们《卡巴斯基日报》的团队们就Instagram使用方式和另一个存在的问题(许多用户过度分享)展开了激烈讨论。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