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社交网络

无论你承认与否,十多年来,我们孩子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打电话和或见面的热情有所下降,但会在社交网络上持续保持联机。到孩子长到11-14岁时,他们会希望注册Facebook或微博帐户,具体取决于当时所处环境的流行趋势,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当地法规的影响。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是孩子们网络生活方式的唯一负责人。 禁止使用从不会奏效 有些父母只在”花季16岁”这样的特殊日子或者有其他重要活动时,才允许孩子登录上网。但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孩子都会去做同龄人在做的事情,不会愿意成为落伍之人。如果铁面无私地严禁孩子上社交网络,结果只能导致孩子偷偷背着你上网,就是这样。但这并不是你希望的。如果打不赢这场仗,不如身先士卒引导孩子。 多屏幕模式 如果把家用PC放在起居室里,认为这样就能监控孩子的上网活动,那你准把手机、平板电脑、学校PC、电视、游戏机,还有可能包括冰箱都忘在脑后了。通过这些设备都能和朋友进行联络。这一事实掩盖了许多危险状况,你和你的孩子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孩子使用的主要屏幕是手机。设置规则时请并此考虑在内。 注意隐私 看着电脑屏幕时,你很难意识到网上有数十亿用户,只要点击几次鼠标就近在咫尺。其中很可能包括各种类型的诈骗犯,各种程度用心不良的人士,甚至还有像恋童癖这样的危险分子。要全方位保护孩子不成为这类欺骗的受害者,必须教会孩子互联网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和交通规则一样重要。规则十分简单:不要透露自己的姓名、学校或住址;任何骚扰性对话务必直接告诉家长或监护人;严格监控网上发布的任何内容。照片和视频是最危险的内容:照片中可能会把孩子所在地点拍进去,而且现代智能手机默认情况下发送照片时会附带所在地标签。所以手机交给孩子之前,必须提前禁用这种功能。 主要规则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对上网的一大误区是认为上网只不过是一种游戏。但在网上看不到对方,也没法感知面对面对话时通常会有的反馈信号(手势、身体语言、语调或表情),所以很容易就认为交谈反正不是”真的”,而无意间泄露不该透露的信息。第二大误区是对网上交谈内容的范围和重要性有所误解:许多人(包括认识和不认识的)以及许多机器都会看到交谈内容。所以每位家长都应该向孩子解释一条金科玉律:若不可当面对人言,则切不可在网上轻言。真正理解这条规则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的设备安全地在社交网络上冲浪。简单地说,就是”写比说更危险”,或者说”一言一行皆在外人眼中”。 若要人不知,不要在互联网上写下当人面难以启齿的话。 坚守公平原则 即便绝对相信孩子已经理解了这些规则,但作为父母,很可能要不时进行检查,了解他们是怎样做的。不要背地里去了解;最好是和孩子达成协议,界定控制权将怎样得到贯彻执行。如果孩子把自己社交媒体配置文件的密码给你,他们是不是就安全了?或者把父母添加为朋友?或者屈服于专用家长控制软件?如果使用得当,家长控制软件是最适合的选择:高品质软件解决方案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报警(例如,在消息链中检测到关键字),而不必翻遍整个对话内容。 此外,强烈推荐设置所有可能的管理手段,以此影响孩子的网上行为,包括在家庭作业完成之前,阻止在所有设备上登录上网,或者在严重过失时彻底禁止使用手机。当然,你应该和孩子详细说明适度的”底线”政策,不要限制孩子的上网自由。 警惕恃强欺弱 社交网络上的孩子们会遇到的最大危险之一是被网上的同龄人欺负(最近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术语”网络欺凌”就定义了这种概念)。与孩子在学校常遇到的问题不同,网络欺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网络骚扰不会在下课后停止,而是会延续到家里;二是如我们前文所总结,因为不会有真人接触,所以这些流氓无赖会忘乎所以,挖空心思变着法地欺负人。欺负的方式花样百出:窃取对方的密码,利用对方的帐户发布不良内容;把对方照片放到网上,破坏对方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把某个人秘密弄得众所皆知等等。这些类型的欺负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不太当回事,但会让孩子非常沮丧,所以如果搞不清孩子的情绪从哪儿来,或者发现孩子变得陌生、疏远,请务必认真对等,从简单地交谈一直到家长控制,设法了解更多相关情况,阻止这些恶行继续。许多国家都设有特殊机构帮助家长处理这类受欺负的问题,但即便没有这样的机构,也有许多直截了当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这类问题:直接去学校找学校辅导员帮助解决问题。可能会有相反的情况,即自己的孩子是实施欺负的一方。对此家长应该立即有所反应,并付诸大量努力:家长需要向孩子解释欺负人是危险的,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受害者选择自杀,而自己最终被告上法庭。 风雨同舟 在孩子开始探索互联网世界时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好办法是一起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在Facebook上申请一个帐户,并设置相应的隐私级别。留意阅读业内新闻(通过我们的网站或我们合作方的网站Threatpost),你能告诉孩子Snapchat(阅后即焚)应用所拍照片并不会自行销毁,在网页上发布的SEM广告很可能有助于准确了解孩子在Google上搜索的内容。孩子非常关注自己的个人隐私,所以父母和孩子一条心时,父母的额外收获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无论你承认与否,十多年来,我们孩子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打电话和或见面的热情有所下降,但会在社交网络上持续保持联机。到孩子长到11-14岁时,他们会希望注册Facebook或微博帐户,具体取决于当时所处环境的流行趋势,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当地法规的影响。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父母是孩子们网络生活方式的唯一负责人。

禁止使用从不会奏效

有些父母只在”花季16岁”这样的特殊日子或者有其他重要活动时,才允许孩子登录上网。但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孩子都会去做同龄人在做的事情,不会愿意成为落伍之人。如果铁面无私地严禁孩子上社交网络,结果只能导致孩子偷偷背着你上网,就是这样。但这并不是你希望的。如果打不赢这场仗,不如身先士卒引导孩子。

多屏幕模式

如果把家用PC放在起居室里,认为这样就能监控孩子的上网活动,那你准把手机、平板电脑、学校PC、电视、游戏机,还有可能包括冰箱都忘在脑后了。通过这些设备都能和朋友进行联络。这一事实掩盖了许多危险状况,你和你的孩子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孩子使用的主要屏幕是手机。设置规则时请并此考虑在内。

注意隐私

看着电脑屏幕时,你很难意识到网上有数十亿用户,只要点击几次鼠标就近在咫尺。其中很可能包括各种类型的诈骗犯,各种程度用心不良的人士,甚至还有像恋童癖这样的危险分子。要全方位保护孩子不成为这类欺骗的受害者,必须教会孩子互联网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和交通规则一样重要。规则十分简单:不要透露自己的姓名、学校或住址;任何骚扰性对话务必直接告诉家长或监护人;严格监控网上发布的任何内容。照片和视频是最危险的内容:照片中可能会把孩子所在地点拍进去,而且现代智能手机默认情况下发送照片时会附带所在地标签。所以手机交给孩子之前,必须提前禁用这种功能。

主要规则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对上网的一大误区是认为上网只不过是一种游戏。但在网上看不到对方,也没法感知面对面对话时通常会有的反馈信号(手势、身体语言、语调或表情),所以很容易就认为交谈反正不是”真的”,而无意间泄露不该透露的信息。第二大误区是对网上交谈内容的范围和重要性有所误解:许多人(包括认识和不认识的)以及许多机器都会看到交谈内容。所以每位家长都应该向孩子解释一条金科玉律:若不可当面对人言,则切不可在网上轻言。真正理解这条规则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的设备安全地在社交网络上冲浪。简单地说,就是”写比说更危险”,或者说”一言一行皆在外人眼中”。

若要人不知,不要在互联网上写下当人面难以启齿的话。

坚守公平原则

即便绝对相信孩子已经理解了这些规则,但作为父母,很可能要不时进行检查,了解他们是怎样做的。不要背地里去了解;最好是和孩子达成协议,界定控制权将怎样得到贯彻执行。如果孩子把自己社交媒体配置文件的密码给你,他们是不是就安全了?或者把父母添加为朋友?或者屈服于专用家长控制软件?如果使用得当,家长控制软件是最适合的选择:高品质软件解决方案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报警(例如,在消息链中检测到关键字),而不必翻遍整个对话内容。

此外,强烈推荐设置所有可能的管理手段,以此影响孩子的网上行为,包括在家庭作业完成之前,阻止在所有设备上登录上网,或者在严重过失时彻底禁止使用手机。当然,你应该和孩子详细说明适度的”底线”政策,不要限制孩子的上网自由。

警惕恃强欺弱

社交网络上的孩子们会遇到的最大危险之一是被网上的同龄人欺负(最近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术语”网络欺凌”就定义了这种概念)。与孩子在学校常遇到的问题不同,网络欺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网络骚扰不会在下课后停止,而是会延续到家里;二是如我们前文所总结,因为不会有真人接触,所以这些流氓无赖会忘乎所以,挖空心思变着法地欺负人。欺负的方式花样百出:窃取对方的密码,利用对方的帐户发布不良内容;把对方照片放到网上,破坏对方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把某个人秘密弄得众所皆知等等。这些类型的欺负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不太当回事,但会让孩子非常沮丧,所以如果搞不清孩子的情绪从哪儿来,或者发现孩子变得陌生、疏远,请务必认真对等,从简单地交谈一直到家长控制,设法了解更多相关情况,阻止这些恶行继续。许多国家都设有特殊机构帮助家长处理这类受欺负的问题,但即便没有这样的机构,也有许多直截了当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这类问题:直接去学校找学校辅导员帮助解决问题。可能会有相反的情况,即自己的孩子是实施欺负的一方。对此家长应该立即有所反应,并付诸大量努力:家长需要向孩子解释欺负人是危险的,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受害者选择自杀,而自己最终被告上法庭。

inf_Kids_on_the_Net-7

风雨同舟

在孩子开始探索互联网世界时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好办法是一起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在Facebook上申请一个帐户,并设置相应的隐私级别。留意阅读业内新闻(通过我们的网站或我们合作方的网站Threatpost),你能告诉孩子Snapchat(阅后即焚)应用所拍照片并不会自行销毁,在网页上发布的SEM广告很可能有助于准确了解孩子在Google上搜索的内容。孩子非常关注自己的个人隐私,所以父母和孩子一条心时,父母的额外收获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一周要闻:苹果勒索软件

上周一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所以上周美国实际工作只有4天。按照安全新闻界惯例,一般时间不长的一周往往都平谈无事。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那么几则新闻:具体来说,出现了以苹果设备为目标的勒索软件以及新的混合恶意软件;涉及Spotify安卓版应用的一些小安全事件。 更多勒索软件现身 昨天我们刚报道过,一款新的勒索软件以使用OS X(Mac)和iOS(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苹果用户为目标,正四处传播。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真正的确认,但人们一边倒地认为黑客窃取了用户的iCloud帐户,然后以某种方法通过此帐户锁定用户的设备。 若您想了解完整新闻,请阅读Threatpost或卡巴斯基中文博客上的相关内容。简言之,这种针对苹果设备的威胁阻止澳大利亚国内及周边的用户访问自己的应用,要求用户支付50到100美元方可解锁。未来几天或几周这种勒索软件会传播到其他大陆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种针对#苹果设备的威胁阻止澳大利亚国内及周边的用户访问自己的应用。 最近我们已经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目前没有更进一步的新闻,下面我将转述并详细说明卡巴斯基实验室专家Christian Funk给出的一些建议: 1.创建Apple ID时,确保Apple ID用户名与电子邮件地址不同。这样,黑客更难猜到您的用户名,黑客需要用户名才能猜测相应密码,并最终窃取用户帐户。 2.确保设置用于恢复帐户的密码问题和回答。此外,还应设置双重认证(请参考下面的视频)。 3.注意网络钓鱼攻击。在通过链接访问的网站中,千万不要在相关字段中输入密码。输入密码前,务必直接浏览到相应网站。此外,确保使用的是高强度密码。请记住,如果用于恢复iCloud的电子邮件帐户被盗,说明iCloud帐户也被盗。 4.千万不要付费来获取设备解锁密钥。尽可能使用一切可用的服务。首先使用iForgot重置密码。如果这招没用,请联系Apple支持。如果情况变得更糟,可能必须擦除或恢复iPhone。通过上面的Apple支持链接可以了解具体如何操作。 混合恶意软件 犯罪软件是恶意软件的一个分类。此类软件开发后会在地下黑市中销售,主要是假冒正版软件业务。假设你是个犯罪分子,希望找到一款能窃取网银证书的恶意软件,则可以前往黑客论坛,在众多工具包中选择购买一种工具包的许可证。犯罪软件工具包的散播面超乎想像,部分原因是这类工具包对犯罪分子的技术背景要求很低,或者完全不需要具备技术背景,就能发起有针对性的恶意软件攻击。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两款犯罪软件工具包是Zeus和Carberp。前者的可定制性强,但主要用于窃取各种类型的登录证书;后者的用途与前者基本相同,但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我曾就这两种工具包用作网银木马写过大量文章,可供你们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 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了一种将Zeus和Carberp长处相结合的混合木马。 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了一种混合型木马病毒,它融合了Zeus和Carberp这两种臭名昭著的恶意软件的长处。如今。恶意软件编写者开发软件的速度快赶上犬类繁殖了。软件中会融合彼此的长处,开发出感染性极强的群族,所以这类软件并不罕见。之所以对这则新闻感兴趣是出于下面两个原因:一是这种木马融合了两种传播面最大的恶意软件;二是Carberb和Zeus一度是专门的贿赂犯罪软件工具包,而且是特别昂贵的那种。这两种恶意软件的源代码均已外泄,基本变成了公共域。所以这种新款恶意软件Zberp是两种开源恶意软件代码库的混合。 Spotify数据遭泄 最后一条新闻是关于一起不大的事件,但在安全新闻的低产周,我们可以谈谈尚不明确的新闻。流行音乐流媒体服务公司Spotify很快将要求其安卓版应用的用户更新到最新版本。原因是有人擅自访问了公司的系统。部分用户将要求更改其密码。 除此之外,该公司表示,只发现了一位客户的数据被访问过。他们称已联系过此人,并没有任何财务数据或密码相关信息被盗。 如果是在安卓设备上使用的Spotify应用,一定要前往Google Play Store下载此应用的最新版本。此外,出于谨慎考虑,还可能需要立即更改密码。 需提防的事件 实际上我有意忽略了本周最重要的新闻,因为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还不太确切。据称,开源加密服务TrueCrypt昨天在网站上发布了令人不安的声明,它警告用户说此服务已不安全,将终止项目开发工作。 除此之外,该服务对于事态进展未置一词。这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猜测和阴谋论说法纷至沓来。截止目前为止,TrueCrypt事件仍是个迷,让我们拭目以待事态发展。

提示